CHEN

在梦想的航道上破浪前行

Time:2019-05-13

陆明如的爱好,在工作中得到了放大。

他喜欢乒乓球,喜欢它小而快,喜欢它既可单兵作战又可合作共赢。陆明如掌舵的杭州构建新型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杭构新材)属于广厦旗下杭建杭构集团,于2016年从京杭大运河旁边的康桥老基地搬入广厦·杭构集团仁和基地,这个满打满算只有20人的团队,凭借着乒乓球式的“小而快”,用三年时间创造了一个等式:

2项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13项软著专利=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杭州市余杭区科技企业研发中心


微信图片_20190516095402.jpg


2018年,杭构新材的外加剂产量高达4.8万吨,产值9400万,难以想象,这里只有两名一线生产人员!他们不必驻守车间,只需盯紧监控室屏幕上的数据;进料出料,只需点击电子按钮,不费吹灰之力。这一切全都得益于“创新”二字。在技术上,身为总经理的陆明如舍得投入,杭构新材的技术团队从最初的3人扩充为10人,再扩为12人,占据了全公司总人数的一半,多数技术人员还都是九零后,创新的活力可见一斑。

这支技术团队始终都在埋头钻研,推陈出新,2018年又申请了3项发明专利和2项实用新型专利。他们时刻都在颠覆着别人也刷新着自我,他们的产品散发着科技创新的芬芳。


微信图片_20190516095437.jpg


陆明如把杭构新材比作一艘小船,把梦想比作彼岸,在仁和基地的三年,这艘小船始终在乘风破浪地驶向彼岸。陆明如在2019年工作报告上提出:科技先导型企业,就是杭构新材的彼岸和梦想!


在埃塞俄比亚的中国工地上转变理念 从迎合到引导

2007年,具有高分子材料学习背景的辽宁小伙刘岩走进了广厦杭建杭构集团,他跟着前辈深入实践,积极探索。2013年,30岁的刘岩被派到非洲国家埃塞俄比亚的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带着杭构新材的外加剂参与当地第一个泵送混凝土的商住一体项目的建设。泵送混凝土的流动性必须好,为了避免在泵送管道中离析或堵塞,需要掺入外加剂;混凝土外加剂分为水剂和粉剂,考虑到海运集装箱等因素,杭构新材出口的那一批外加剂以粉剂为主,刘岩负责控制外加剂的配合比。在亚的斯亚贝巴的两个月里,刘岩第一次走出了实验室,与混凝土亲密接触,才深刻地了解了混凝土;知己知彼,方能提升自我,这为他2016年研制更高性能的“一种聚羧酸超缓凝减水剂”的专利发明实验埋下了伏笔,更为刘岩创造了深入思考的机会!


微信图片_20190516095441.jpg


按照功能划分,常用的外加剂有早强剂、减水剂、缓凝剂、抗冻剂、加气剂和防锈剂等,顾名思义,外加剂可以帮助节约施工水泥甚至推进工程进度。而在实际工作中,刘岩越来越体会到,使用混凝土外加剂是一个“量体裁衣”的过程:杭州的某些搅拌站需要A,亚的斯亚贝巴的工地上需要B,铺路架桥建楼又分别要求CDE......可是让刘岩着急的是,一些不够了解外加剂的客户指定购买的种类不一定是最适合的,明明有更好的选择,可惜客户没涉猎到。而身为外加剂专业厂家,杭构新材有能力当“向导”,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外加剂帮客户节约混凝土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

回国后,刘岩这个想法明晰起来。在得到陆明如的支持之后,刘岩带领技术团队大胆尝试,从迎合客户慢慢地转变为引领客户。


微信图片_20190516095444.jpg


客户定制了杭构新材建议的外加剂,技术团队就派三人小组跟进监测,从生产控制、材料控制到现场控制,对比差异,评估是否还有改进空间;时间长了,越来越多的客户来定制外加剂,要求杭构新材的技术小组实地指导,并建立微信技术服务群。经过两年努力,杭构新材成功地从产品输出转型到了技术服务输出,总经理陆明如这样总结:杭构新材把外加剂给你用,还要协助你把它用好。


微信图片_20190516095447.jpg


从卖产品到卖服务,让技术服务引领市场拓展,这种模式推广之后,质量上去了,成本也节省了,杭构新材在同行中脱颖而出,效仿者络绎不绝。


“年轻人,干就对了!”

杭构新材的技术团队一半都是九零后,温州男孩岳丕乔出生于1991年,是这里的研发主管。2013年,岳丕乔从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毕业,入职杭构新材,投入到聚羧酸合成工艺的研发里。因为干得好,2017年,岳丕乔升了职,协助刘岩管理技术团队。


微信图片_20190516095451.jpg


这两年,混凝土需求猛增,原材料供应紧张,导致一些搅拌站的砂石、水泥质量跟不上节奏,这让外加剂行业面临考验。

为此,岳丕乔制定了更加严格的实验检测要求,主动提高外加剂质量控制级别,保证质量稳定。每一批外加剂都要经过水泥净浆适应性、水泥砂浆减水率、砂浆试条抗压强度百分比、外加剂含固量、外加剂比重等试验,2018年,岳丕乔和同事们详细检测了1703批外加剂,包括原材料465批、产品1238批,同时分析处理实验情况。这些动作源于杭构新材的宗旨:“技术体现我们的智慧,质量体现我们的尊严。”除此之外,技术团队还组织技术小组随访客户,配合参与混凝土级配试验,保证客户混凝土的正常供应。


微信图片_20190516095454.jpg


技术团队正在啃一块“硬骨头”——混凝土外加剂的成本控制。2018年,外加剂原材料的价格起起伏伏,岳丕乔和同事们如同坐上了过山车。技术团队遍访原材料供应商,搜集样本试验对比,全力为杭构新材寻找新的复配技术或更高性价比的原材料。实际上,这是一段“烧脑”之旅,等同于开发新产品。而技术团队每天都在开发新产品,比如,确定好聚羧酸的某个性能目标,按照不同的化学性能探索适于合成的原材料,找到了原材料,再去摸索最佳合成方法,从而找到最优性能的合成配比。


微信图片_20190516095457.jpg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技术团队的日常,也是以岳丕乔为代表的杭构新材年轻人的追求。正如陆明如那句话:年轻人,干就对了!


从老厂区搬到新“民宿”,灰头土脸秒变神清气爽

赵亚妮在杭构这15年,活出了两个版本;2016年前,她是赵亚妮灰头土脸版,2016年后,她是赵亚妮神清气爽版。这是厂区搬迁前后的鲜明对比。

2004年,毕业于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赵亚妮来到了杭构外加剂厂(杭构新材前身),最初的半年,这个工科女一头扎进了技术科,后来还跟技术团队合作发明了“预拌砂浆外加剂及其制备工艺、应用方法”的专利。2005年和2006年,生性豪爽的赵亚妮陆续接管了生产和经营,连她自己也没想到,这一管就是十多年!在康桥的老厂区,赵亚妮既要协调生产供应,又要保证产品库存。得益于杭构的好口碑,外加剂厂的客户源源不断,客户多赵亚妮的任务就多,任务多就脾气急,脾气急就说话快、走路快,不知不觉,赵亚妮被戏称为“无标点无停顿”,说话没有标点,走路没有停顿,恨不得插上翅膀。当时的老式货车每车荷载七吨,涉及到两种以上的外加剂混合运送,中途还要预留洗车时间,为了把厂区的三四辆货车用到极致,赵亚妮总要早作安排,总是被迫加班。当时主管10个左右一线生产人员的赵亚妮,负责维护老客户,接待新客户,还要处理临时情况,为了随时跟进业务员和驾驶员的进度,她总在打电话;老厂区噪声大,赵亚妮的嗓门就得跟着飙高,年复一年,她就成了“女高音”。


微信图片_20190516095501.jpg


2014年,赵亚妮不必再飙高音了,公司先后引进了ERP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和钉钉办公系统,信息得到了整合,各个岗位的人员透过系统可以看到生产过程中的所有进程和指令,实现了实时动态管理,还具有可追溯性。


微信图片_20190516095505.jpg


2016年搬迁后,康桥那种尘土飞扬的老厂区被眼前“工业风民宿式”的新型自动化场所取代,老式货车陆续更换成了五台荷载将近30吨的大型槽罐车,高效环保,一线生产人员也精简到了2人,但身为主管生产经营的副总经理,赵亚妮的担子更重了。2018年7月之后,外加剂的月出货量均超过4000吨,10月之后更是超过5000吨,日出货量最高达到250吨!


微信图片_20190516095508.jpg


为了助力杭构新材实现“科技先导型企业”这个目标,赵亚妮神清气爽版还要持续加码!


26年“老姜”真辣,全心全意管设备,笑纳智能化

厉权52岁,在杭构26年,是一块名副其实的“老姜”。他始终从事设备安全、材料安全、废水外流控制等相关工作,现在是杭构新材主管材料设备的副总经理。

2016年搬迁到新厂区之前,杭构新材将它定位为“精致、科技、全自动”,力求让仁和基地的规划高效、科学、环保,在全体员工中倡导合理化建议。参考着老基地的使用经验,大家纷纷建言献策,其中数据信息平台搭建和智能化改造得到全票支持。没多久,新厂区建起来了:以往的机械投料改为自动化投料,一键完成;惯用的开放管路改为密闭管路,储罐和水池的废水全都回收利用,实现“零排放”;外加剂采用配方称重,实现“零浪费”。那一年,杭构新材的文化衫上印着“十六载康桥辛勤耕耘,一六年仁和再起风云。”仁和基地的爬梯、搅拌器、搅拌釜、搅拌罐、混合器、下料装置、出料装置、测量装置,全都镌刻着“创新”的痕迹,这些实用工具的改进方案,直到2017年申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之时才被细细梳理,一口气申请了15个实用新型专利!这些实用新型的发明人名单上,有总经理陆明如、总工程师刘岩、主管生产经营的副总经理赵亚妮、主管材料设备的副总经理厉权、研发主管岳丕乔,还有一群活力四射的年轻人,大家都是技术出身的行家里手。


微信图片_20190516095511.jpg


实用新型专利就是他们实力的写照。厉权笑言,就冲这一点,杭构新材堪称“科技先导型企业潜力股”!


微信图片_20190516095515.jpg


拥有了智能化,就拥有了高产量,就要求设备拥有更高的安全性能。年初的生产量相对小,厉权必须抓紧展开设备大检修,确保一整年的生产安全。大检修完成后,厉权也不能闲着,他每天都去巡检,把整个厂区都扫描一遍,用他那双磨练了26年的火眼金睛寻找安全隐患,避免跑冒滴漏。

安全无小事,厉权还得细致周到地管好劳保用品,赶上处理有污染的原材料,就要按需发放防尘口罩、防护面具等,保障员工的健康和安全。


微信图片_20190516095518.jpg


厉权说,杭构新材很早就是中国建材协会混凝土外加剂分会理事单位,它一直在学习和进步,更多的高新产品会在这里诞生,更好的产品质量会在这里印证,更高的产能会在这里实现,更大的团队力量会在这里爆发。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杭构新材的财务主管雷霞也是技术出身,2012年,主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雷霞成为了杭构的一员,从出纳、会计干到了财务主管。雷霞笑言,杭构新材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她所在的财务科还是行政科,简称财务行政科,只有两个人,是2016年搬到仁和基地后重新组建的。2017年初,雷霞第一次接触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工作,负责全面对标,需要对接科技局、税务局、人社局等一系列部门,她一路摸索和请教。为了更精准地自我测评,雷霞精心绘制了“国高新”申请打分表,让所有员工都参与估个分;她汇总了现有的2项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和13项软著专利,促使杭构新材建立了阶段性总结提炼申请专利素材的制度,初步形成了专利布局。


微信图片_20190516095521.jpg


杭构新材的知识产权数量足够了,但除了知识产权,“国高新”还对企业的技术成果转化能力、技术创新组织管理水平、净资产和销售额成长性指标、销售收入增长率等有硬性要求。好在,杭构新材2015年到2017年的业务量和收入增长率全都成倍增长。“国高新”的申请截止日期较早,雷霞和另一个同事顶着压力加班加点,一步一个脚印地理出了500多页申报材料。

功夫不负有心人,申请通过了,公示出来了,证书寄到了!杭构新材的每个人都百感交集。总经理陆明如这样评价“国高新”的申请路:只有极其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微信图片_20190516095524.jpg


“国高新”证书的有效期是三年,现在,雷霞已经着手为三年之后的复审做准备了。与此同时,她还替陆明如瞄着“杭州市科技企业研发中心”的申请条件,等到恰当时机,就要放手去试!


小而快,创造新的等式

2003年,大四在读的陆明如在杭构外加剂厂(杭构新材前身)做完了毕业设计;2008年,他成了这里的厂长。这些年来,厂里为杭州大剧院、杭州国际会议中心、杭州钱江新城市民中心、钱江四桥、紫之隧道、杭州地铁四号线等一大批重点工程提供了外加剂。陆明如带团队的理念是:想要造一艘船,不要抓一批人搜集材料,不要事无巨细地指导大家做这做那,只要激发大家对大海的渴望就够了。


微信图片_20190516100802.jpg


陆明如说,杭构新材的竞争着力点是技术优势,就要拿技术优势PK大型上市企业的成本优势。技术优势如何彰显?谈到这里,陆明如特别感谢杭构集团砼二分公司的总经理邵华峰。2016年,杭构新材技术团队研制出聚羧酸超缓凝减水剂时,企业管理专业背景的邵华峰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极度尊重技术创新。值得强调的是,外加剂行业面对的都是沙石、水泥、矿粉、粉煤灰等粗放材料,却要求耐久性和精细化。新型聚羧酸超缓凝减水剂在调整之前,邵华峰损失了一批泵管,但他坚信杭构新材的实力,继续使用。不出邵华峰所料,反复调试过后,砼二分公司混凝土的质量提升了,成本还节省了!技术优势还体现在对比中。有个客户的亲戚也做外加剂,跟杭构新材抢市场,陆明如向客户提出“单双号”对比法,单日用亲戚的外加剂,双日用杭构新材的外加剂,半个月之后,客户主动放弃了亲戚的外加剂。那时,陆明如常听李志的《热河路》,觉得那句“气喘吁吁,眼泪模糊,奔跑跌倒奔跑”像极了转型初期的杭构新材。


微信图片_20190516100824.jpg


2017年,杭构新材组队参加了第三届全国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大赛,获得了总成绩二等奖、理论知识第三名的好成绩。技术创新始终是陆明如的重头戏,这支荣获了杭州市建设系统“创新工作室”的团队为中国湿地博物馆量身定制清水混凝土,为西溪湿地园区的别墅研制纯白混凝土、木纹混凝土和彩色混凝土,为“海绵城市”嘉兴优化透水混凝土......把化学制剂用到建筑里,是跨界,是创新,陆明如特意在办公室挂了块大白板,便于投放PPT,跟技术团队随时交流最新想法。

目前,杭构新材已经成功从产品输出转型到了技术服务输出,陆明如计划让它延伸到技术管理输出!年初,杭州城北一家年产70万方的大型搅拌站隔三岔五地堵管退料,老板决意改革,邀请杭构新材的技术团队进场技术托管。外加剂技术团队去管理混凝土技术工作,应该是破天荒头一遭,这是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经过深思熟虑,再加上杭构集团总经理周永元的鼓励,陆明如和团队决定试水。令大家欣喜的是,技术团队采用原创的检测方案快速指导搅拌站生产,未曾发生过一次堵管退料,还从中总结了一套技术管理经验!


微信图片_20190516095530.jpg


科研创新+技术服务输出+技术管理输出=科技先导型企业

这是陆明如和团队正在创造的新等式,他要带领这支“小而快”的团队夯实理论基础,强化实验室管理,提升技术数据的整理和分析。《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这让大家对杭构新材升级为“杭州市科技企业研发中心”更执着了。不过,整合人力资源和技术沉淀等需要时间,陆明如和团队正在苦练内功。

事实上,杭构新材依托的广厦·杭建杭构集团天生就有创新的基因,它用8年时间完成60项创新成果,其中4项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获评省级工法。


微信图片_20190516095533.jpg


外表笨拙厚重的混凝土构件,其实蕴含着极高的科技含量。它需要根据不同构件的不同用处,作出最相配、最科学、最精准的外加剂配方,才能保证每个构件历经岁月打磨,仍然坚如磐石。这是一场不为人知的科学与智慧的比拼和赛跑,在这场没有观众和终点的比赛背后,是他们对梦想的渴望和追逐,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建设领域科技人员的全球眼光和精神支撑!这种精神就是对建筑的尽善尽美,对未来的永不后悔!

文/李璐  摄/周一豪  (注:本专题部分图片来自其他媒体平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