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出版的中国建筑业产业报——《建筑时报》头版刊发了广厦杭州建工集团承建的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纪念馆——青海原子城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报道。
文章说,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境内的金银滩草原是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国营二二一厂旧址的所在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均诞生于此,因而,她有个更为响亮的名字——“中国原子城”。
2009年5月26日,由杭州建工集团承建的青海原子城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纪念馆落成开馆,成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展示基地和党史党性教育基地。
为打破西方国家核垄断,1958年7月,邓小平同志代表中央批准了研制原子弹的选址报告,正式选定在了金银滩草原。
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为了祖国的核事业,金银滩上的1700多户牧民,离开了这片祖祖辈辈生活的草原。不久之后,来自五湖四海的各族儿女奔赴这里,他们以“三顶帐篷”起家,挖土方、盖厂房、建铁路、修公路。在短短四年间,平地建起了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国营二二一厂。
1964年10月16日,在新疆罗布泊 “轰”的一声“龙吟”,中国自行制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那朵承载了亿万人希望的“蘑菇云”在大漠里升起。自此,“两弹”精神以及邓稼先、陈能宽、王淦昌、彭桓武、周光召、朱光亚等无数闪耀的名字便永远铭刻在这片土地上。
在这里,孕育出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精神,生动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科学精神,也展现了一部中华民族爱国奉献、艰苦奋斗、团结协作、自主创新、勇攀高峰的奋斗史。
自1987年二二一厂撤销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无时无刻牵挂着金银滩草原的发展和建设,曾多次赴金银滩视察。把原子城建设成国家一流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成为青海省一项重要的历史使命。为了完成这一历史重任,在各级政府的努力和帮助下,当地进一步加大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开发、保护和利用力度,先后对纪念展馆、爆轰试验场、地下指挥中心、纪念碑等进行了改造,为原子城后续开发建设奠定了基础。
2005年,原子城被评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7年4月,总投资8248万元的原子城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在西海镇开工建设。2009年5月,项目正式竣工验收并交付使用。
“能有机会承担这项工程的施工,大家都感到骄傲、自豪,同时也感到责任重于泰山。”时任杭州建工集团总经理自豪地说,在施工中,杭州建工组织精干力量,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努力把原子城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打造成精品工程和时代丰碑工程。不负众望,该项目荣获青海省建筑行业工程质量最高荣誉“江河源”杯奖。
基地内,映入眼帘的是纪念馆和纪念园,其中两层高约16米的纪念馆建筑面积9615平方米,坐南朝北,平面成方形,两侧为半掩体护坡,正立面造型参照爆轰墙的形式设计成斜折线形。纪念馆内由“历史抉择、艰苦创业、勇攀高峰、东方巨响、共和国不会忘记”五个主展厅以及原子知识厅和序厅共同组成。
纪念园景观设计按照园区场地南北高差较大的特点,构成一条贯穿南北的景观参观线路,依次为纪念广场、纪念馆、“596”(原子弹特大工程的代号)之路、和平纪念园等。
为确保原子城教育示范基地项目建设顺利实施,青海省政府在当时专门成立了原子城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并将该项目列为青海省重点工程。时任青海省主要领导深入原子城建设工地视察,要求施工单位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把原子城基地建设成高起点、高水平,一流设计、一流规划、一流施工的工程。
“参加原子城纪念馆的建设,我们为‘两弹’背后的故事动容,对‘两弹’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一名原杭州建工参建者、退休职工回忆道。
走进西海镇,乳白色半掩体结构的原子城纪念馆很是醒目,整个建筑庄严肃穆,置身其中,让人不由得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纪念馆的外观设计,源起于核武器研制基地的生产厂房。在建造的过程中,纪念馆巧妙地利用了北高南低的地形,将纪念馆的一部分置埋于地下,从而形成了掩体的效果。纪念园则用雕塑、道路、纪念墙等元素,展示了核武器研制基地的辉煌历程。宏大的叙事和微观的刻画在这里得到了巧妙结合,从这个意义上说,原子城纪念馆无疑就是一件巧夺天工的艺术品。